一、梅山地區木匠技藝簡述
木匠,是專門從事木業的手藝人。在梅山地區,木匠為匠人之首,民間有“木秀才”之譽稱。木匠,又分為大作、圓作、彎作、船作、雕花作、鋸匠等六支。大作專事修造房屋,制作箱櫥桌椅板凳等家具用品。因所制器物多為方形,又稱為方作。圓作主要打制各種圓形和扁形的木桶木盆。彎作以修造耕耘用的犁耙農具和輾屋器具為主,因那些器具多為彎狀木料,故稱彎作。船作專業釘制水上船舶。雕花作又稱細作,以雕造小巧精美器物,雕琢花鳥蟲魚為業。清代蒲松齡《木匠》詩就反映出魯班是木匠工具的發明者:“木匠祖師是魯班,家伙學成載一船。斧鑿鏟鉆尋常用,曲尺墨斗有師傳。”《魯班經》一直被后世木匠奉為經典,所記上梁儀式也沿襲下來。房主要預先擇定上梁的吉日良辰,木工按期上梁。正梁中間畫有八卦圖,用紅、綠、黃、白、青五色布包裹銀元或銅錢放梁正中間。木工掌墨師傅,把斧頭、墨斗、曲尺放在桌子上,五尺斜靠在桌子前方;瓦工的瓦刀、掛尺放在右前方。東家和木瓦工都要洗手洗臉,家主點燭燃香,請木工上梁。木工掌墨師傅走到桌前,口中念叨:“伏以!魯班來得遲,正是上梁時。”早晨則曰:“魯班來得早,此刻上梁好。”木工把青布搭在梁上,從梁頭搭在梁尾,將五尺紅布掛在梁上,斧頭紅系在斧頭把上,點香并向上作揖,轉身向前門作一揖,在大門前插一炷香,瓦刀底下插一炷香,開始封梁。石匠師傅站左邊,木匠師傅站右邊。然后祭酒,師傅拿起酒壺道:“有請眾神仙,師尊齊享用。一請天地水府,二請日月三光,三請開夯老祖,四請紫薇中央,五請老君先師,六請風伯雨師,七請玄老師尊,八請蔣太真人,九請九天玄女,十請玉皇大帝。”還有地方風俗,要在梁上貼紅紙寫有“上梁大吉”等字符,還有貼道家符咒的,梁上掛小弓箭的……木匠技藝復雜,制作對象繁多,規格尺寸全憑記憶。榫、眼、角、絲毫不能差錯,特別是起木屋樓宇時,上百支梁柱、川方、樓袱、地腳、爽敦、椽領、機方撐木等組件,上萬個榫眼、釘柵,必須對接得天衣無縫。“上梁不正下梁歪”的民間俗語就來源于此。那時沒有圖紙,全憑一支竹子剖開制成的“丈管”記錄下全部尺寸規格。確實是件不易的事。怪不得木匠一定要學“三年幫一年”才能出師自立呢。
木匠的主要工具有:錛、鑿、斧、鋸、刨、錘、鉆、鏟、銼、尺、墨斗等。按制作物件,木匠要先以尺寸下料,用墨斗彈線,然后沿線鋸木解板等。將鋸開的木料用刨子推平,這叫刮料。木工初學一定要學推刨子,刨子種類很多,常見的有大刨、二刨、小凈刨,還有拉刨。大刨主要是刮平,小刨主要是凈面。刮刨時眼睛要往前看,刨幾刨瞄一瞄,達到平光為準。刮平的標準是放料板時落地不響,特別是刮平的板料面貼面放不許有聲音,這既需要有臂力又需要很好的眼力,更重要的是還得使料的寬窄薄厚一致。檢驗刮料技巧的是沿縫、粘板兒。木匠鑿眼看似簡單,實則不易。鑿眼要求不歪不扭,鑿出的直眼要像鑄的一樣方正。有經驗的木匠“前打后跟,越掏越深”。木匠用卯榫制作的家具一顆釘不用,又結實又美觀,“鉤心斗角”的古建筑,大地震過后而不倒,這種卯榫技術,既藝術又科學,令世界折服。木匠斧子一面開刃,一面平,俗語說:“木匠斧子一面砍。”贊木匠對聯:曲尺能成方圓器,直線調就棟梁材,鋸子劈開新世界,斧頭砍去舊東西。
二、梅山地區木匠技藝的傳承習俗
學徒先得拜師。無師自通的木匠,在梅山地區稱為“蠻木匠”。名師出高徒。高徒是師承精湛技業,又懂行業規矩的。行業規矩是一個行業經歷許多年代,經過反復實踐,摸索,提煉,總結出的施業經驗和規范準則,涉及人品修為和專業技術。這些經驗和規范準則必須符合本地的文化思想意識,被社會和業內接受認可,同時能夠便于本行業操作,又與其他行業有所區別。沒經過艱苦的學徒生活磨礪,沒有優秀師傅的科班傳授,就沒有行業規矩,也就沒有規范的施業操作。木匠學徒多是未婚的年輕后生,一般年齡在十八、九歲,二十歲左右。木匠學徒從第一天學徒生涯開始,干的就是力氣活兒。刮拉鑿砍錛,沒力氣是不行的。“老先生,少木匠”。木匠這個行當,是年輕力壯人干的,人老了,雖有多年的技藝,但沒了強壯的身體,就吃不開了。所謂“老先生”,指的是看陰陽風水的先生和給人看病的先生(醫生),這些先生越老越被人看重。“架得五山倒,才砍六山柴”。木匠學徒最好要有健康而且強壯的身體,這是以后當一個優秀木匠的重要條件。
學木匠拜師,一般在正月大年初五,由保人---街面上有頭面的人,領著拜師人到師傅家,引薦之后,由保人當面講明師徒之間的約定。主要約定是:學徒期限為三年零一節(學徒三年后到第四年的端午節,農歷五月初五),中途不準退師;學徒期間不開工錢;學徒期間不準結婚成家;師傅打罵徒弟,萬一打失手,不償命;師傅負責徒弟的穿衣吃飯。這些條款,保人早已對徒弟及其家人預先講妥,這時是正式宣布生效。拜師人點頭表示同意,然后認師行禮,跪地磕頭。第一個頭是要磕給祖師魯班的,還有張良先師、斧頭鑿把先師、曲尺墨斗先師,那里擺放著一張鋸和一把斧子。由師傅念叨一聲:給祖師爺磕頭!徒弟沖屋子正面墻方向磕頭就是了。然后給師傅磕頭。師母若在場,自然也要磕頭禮認。大禮行過,拜師儀式結束。儀式雖然簡單,約定也未寫在紙上,但效力卻是不容置疑的。
“一日為師,終生為父”,這是社會上和行業內人人認可的信條。徒弟一生都以父禮尊崇師傅。“師徒如父子”,師傅如愛自己孩子一般愛護教育徒弟。拜師儀式完成,徒弟就留住在了師傅家。除非師徒兩家十分臨近,徒弟才回自己家住。“要想會,跟師傅睡”。只有常和師傅在一起,一起干活,一起生活,關系上成為師傅家庭中的一員,感情上達到親如父子的程度,師傅傳藝自然會盡心盡力。有不少需用“意”傳的道理,有時就含在師傅的“閑話”里,常在左右,能從師傅的話語中悟出很多東西。木匠學徒不能說很苦,但確實很累。徒弟要勤快。早上必須早早起床,先收拾好自己的事。待師傅起床后,給師傅倒尿壺,打洗臉水是必干的活,然后干些雜活。等師傅洗漱完畢,收拾整齊,即與師傅一起去雇主家。拜師后的第二天,徒弟就要隨師傅上工干活了。徒弟跟隨了師傅,師傅就要對徒弟負責。人身安全,自我保護。木匠外出做活兒,免不了晚歸走夜路,隨身帶把錛子或帶根伍尺,既能壯膽,也確能防身。伍尺和錛子在木匠工具中,算是長“兵器”了。斧子雖然也可以帶著防身,但其形象似有攔路剪徑之嫌。斧子人人可有,錛子和伍尺卻是木匠獨有的,隨身帶著,既當用,又不顯露本意。做木架,占用場地大,只能露天作業。約定中雖有師傅包徒弟吃飯一款,實際上,除了個別歇工日外,木匠一日三餐都在雇主家吃。所以早上外出的很早,步行到雇主家,先搬出工具干一陣子活兒,雇主家也預備好早飯了。晚上收工后,吃罷晚飯,回家時常常是暮色蒼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