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清宮(華清池 • 驪山)景區位于西安城東30公里,與兵馬俑相毗鄰。因其亙古不變的溫泉資源和眾多歷史事件享譽海內外,成為中國唐宮文化旅游標志性景區。
宮內勝景:
華清宮歷史悠久,周、秦、漢、隋、唐等歷代帝王在此建有離宮別苑,宮內集中著唐御湯遺址博物館、西安事變舊址——五間廳、九龍湖與芙蓉湖風景區、唐梨園遺址博物館等文化區和飛霜殿、萬壽殿、 長生殿、環園和禹王殿等標志性建筑群。
- “溫泉頌”碑
驪山溫泉因開發利用早且備受歷代帝王的青睞,享有“天下第一御泉”的美譽。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,姜寨先民就開始利用驪山溫泉。源遠流長的驪山溫泉凝聚著豐富的文化內涵,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景區內的這塊溫泉頌石碑高154厘米,寬72厘米,厚19厘米,盤龍螭首,梯形跌座。是北魏雍州刺史元萇篆刻,碑文寫到“溫泉乃自然之經方,天地之元醫,干城萬國之民,懷疾枕菏之客,莫不宿糧而來賓,療苦于水”,此碑是華清宮現存最早的文字實物資料。
- 唐御湯遺址博物館
這里就是《長恨歌》中描述楊貴妃出浴場景的浴池所在地,在安史之亂后,原來的建筑殘存無幾。1982年,臨潼縣人民政府在修建“貴妃亭”時,偶爾發現了唐代浴池遺址,后經發掘整理,建成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。這個湯池小巧靈瓏,設計獨特,東西長3.6,南北寬2.9,形近似橢園形。池壁全由青石拼砌而成,湯池上下兩層的臺式結構,由18組卷石拼砌而成。池中有專供楊貴妃沐浴時的專用的長條石,刻有“楊”字紋樣。池底中間有一直經為10厘米大小的進水口。這里出土了一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,底座上蓮接噴頭,下接陶水管道與總水源相接,溫泉水因自然壓力通過管道從蓮花噴頭四散噴出,這灑落下來的水霧呢,也就和今天的淋浴相差無幾。貴妃池東邊緊挨著的便是唐玄宗專用的御湯。唐時池上建有九龍殿,殿外有白玉雕成的九條龍,口噴泉水。此湯平面呈寫實的蓮花狀,故又名“蓮花湯”。
- 西安事變舊址
華清宮的五間廳是當年西安事變發生的地方。直到今天五間廳的玻璃窗、墻壁上還保留兵諫發生激戰時的彈痕,各房間辦公室用的桌子、椅子、床、沙發、茶具、火爐、地毯、電話等,均按原貌復制擺放。
五間廳由西往東依次是:秘書室、蔣介石臥室、蔣介石辦公室、部署進攻紅軍的會議室、侍從室主任錢大鈞的辦公室。12月12日晨,兵諫發生,蔣的侍衛官沖出門外,憑借院內的建筑物拼命抵抗。至今三間廳的墻壁上、玻璃上仍然保留多處彈痕。
歷史事件:
- 烽火戲諸侯
公元前779年,周幽王得美女褒姒,可美人卻終日不笑。為此,幽王與奸臣虢石父商議妙計,點燃了驪山烽火臺的狼煙。天下諸侯觀烽火,速帶領兵馬救駕,幽王卻告訴諸侯:“為取娘娘一笑而舉烽火也”,于是褒姒大笑。各路諸侯乘勇而來,忿怨而歸。犬戎國看到幽王昏庸無道,人心背離,趁機領兵進攻。兵臨山下,周幽王急舉烽火調兵,而諸侯無一路前來救駕。幽王攜褒姒逃至驪山下,被犬戎所殺。留下了“一笑值千金”、“一笑失天下”、“烽火戲諸侯”的歷史典故。
而此烽火臺就是高聳在海拔913.6米的驪山西繡嶺第一峰上的烽火臺。
- 蘇東坡驪山賦詩
北宋嘉祐年間的驪山溫泉,經過劉子颙等人一番苦心修繕,美不勝收,惹得四方游人蜂擁蝶聚,吟詩作賦,抒情懷古。在這些不勝枚舉的詩賦艷詞中,初露頭角的文壇巨擘蘇軾游驪山所作的 《虢國夫人夜游圖》、《驪山》 等杰作卓爾不群。
- 西安事變
西安事變,又稱“雙十二事變”。1936年12月12日,為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,一致抗日。張學良、楊虎城在華清池發動兵變,扣留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介石。后蔣介石接受“停止內戰、一致抗日”的主張,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,全面抗戰局面形成,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游玩指南:
景區內可以觀看大型舞劇。
景區在2007年推出的大型實景歷史舞劇《長恨歌》, 2012年又推出的多媒體影像劇《玄境長生殿》。其中《長恨歌》只在4-10月期間演出,普通席位的票價,根據區域不同,在200-300元之間。
還有根據歷史事件改編的《1212西安事變》,真實而生動的展現了“西安事變”鮮為人知的歷史原貌。
如果想要嘗試一下在這里泡溫泉,那么可以入住華清宮內的酒店,這里提供天然的驪山溫泉供住客享受。